“歸雁”還巢變“頭雁” 海島漁村展新顏
外伶仃島全景。南方日報記者 錢文攀 攝
擔杆鎮新村黨總支部書記、村委會主任陳俊傑。受訪者供圖
從珠海香洲港乘船航行70分鐘,便可來到外伶仃島。這座小島因文天祥的《過零丁洋》而聞名,因獨處海中、伶仃孤立,故名外伶仃島。
輪船緩緩駛向外伶仃島,靠岸後,人們陸陸續續下船,踏上這座海島的人以遊客居多。9年前,陳俊傑坐上前往外伶仃島的航班,和遊客們不同,他是爲了工作,也算是“回家”。
世芯前三季賺逾三股本 Q4營收、獲利有望衝高 明年營運再寫新猷
1990年出生的陳俊傑,是珠海市擔杆鎮新村黨總支部書記、村委會主任。他是年輕的“90後”村支書、村主任,是反哺海島的“歸雁”,亦是引領鄉村振興的“頭雁”。
作爲漁民的孩子,陳俊傑從海島走出,又在家鄉需要的時候,毅然回到了海島。9年來,他駐守海島漁村,爲鄉村振興創新求索,用實際行動贏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擁護。今年,陳俊傑獲評第一季度“珠海好人”。
●南方日報記者 蔣欣陳
漁民的孩子
初次見到陳俊傑,是在外伶仃島的碼頭。他戴着墨鏡,臉龐像每一個漁民一樣,被島上熾熱的陽光曬得黝黑。
9月初,今年來登陸廣東的最強颱風“蘇拉”穿越萬山羣島。颱風登陸前,陳俊傑忙着組織漁船、漁排作業人員回港上岸,連續在外工作了好幾天。“曬得都脫皮了。”他摸了摸臉,“不過沒關係,我本來就是漁民的孩子。”
1990年,陳俊傑出生於廟灣島一戶普通漁民家庭。作爲新村原村址所在地,廟灣島距離外伶仃島約有14海里,搭快艇需要40分鐘。由於交通不便,目前新村村委辦公地點設在外伶仃島。
像大部分漁民家庭一樣,陳俊傑4歲起便跟着奶奶在珠海老城區居住、讀書,父母則留在海島生產生活。只有在放假時,陳俊傑纔會回到島上,和父母一起出海捕魚。
畢業後的陳俊傑,順理成章地在市區找了家電信企業做銷售。這份聽上去並不輕鬆的工作讓他覺得很滿足,穩定的收入,繁華的都市生活,陳俊傑一干就是三年。直到有一天,村裡的老書記找到他,鼓勵他回海島發展。
“一開始我也在猶豫。”陳俊傑坦言,自己回海島的決定是受了前輩和父親的影響,“當時我爸也和我聊過,他希望我能爲海島的發展出一份力。”
2014年初,在村“兩委”換屆中,陳俊傑被選舉爲新村村委會副主任,以工作之名再次踏上外伶仃島,掀開人生中嶄新且重要的一頁。那一年,他24歲。
初回海島,陳俊傑面對的是全新的工作內容:健全檔案、收集戶口、編寫材料……那段日子,他重走海島的大街小巷,用心觀察海島的巨大變化,快速成長起來。
2015年9月,有采砂船在桂山島附近沉沒,油污漂到廟灣島,廟灣島海岸線多處受到波及。清理海洋重油污只能靠噴灑化學試劑和吸油氈,無疑是件苦差事,陳俊傑身先士卒,從早上六七點幹到太陽下山。他的誠懇打動了村民,大家紛紛加入進來,一同出海清理油污。
在陳俊傑的帶動下,村民們僅用一週時間,就完成了原本需半個月的清理工作,海島生態環境得到保護。在此過程中,村民也對陳俊傑建立起深厚的信任。2017年5月,他升任新村黨支部書記、村委會主任。
共建合力
從外伶仃島的碼頭出發步行兩分鐘,便能來到外伶仃小學舊址,新村村委會的臨時辦公室設在一樓。不大的辦公室裡塞下了辦公桌、茶桌和冰箱,陳俊傑沒有固定工位,一天中絕大部分時間,他都在外面走動。
“你不一定能在村委某一個固定工位上找到他,但只要村裡有事情,他肯定是第一個出現在現場的人。”新村黨總支部掛職副書記餘傳旗說。
據瞭解,新村現有50戶、163名戶籍村民,村民居住分散,除了外伶仃島和廟灣島外,大部分居民居住在珠海市區。長期以來,村委工作人員需要在廟灣島、外伶仃島、珠海市區三個片區開展工作。
“基層工作,就是‘人’的工作。”陳俊傑通過工作人員片區分包的方式,形成“1+1+2”工作小組,由1名鎮政府駐村領導、1名村幹部、2名後備幹部或駐村選調生組成,積極響應村民訴求。
外伶仃島屬於海島旅遊度假區和傳統漁業產區,從事旅遊服務業和漁業生產的外來人員衆多。在外伶仃島片區,陳俊傑探索成立了漁村議事協商制度,將居民的日常訴求反饋到“圓桌”上,把基層社會治理的主動權交給居民。
如何在海島實施垃圾分類,是新村的一項重要課題。在新村議事協商會上,村“兩委”幹部、餐飲業代表、民宿業代表齊聚一堂。從生活垃圾定時投放時間,到垃圾分類宣傳培訓方案,無論是大的策劃還是小的細節,都由議事代表討論決定。
“這是豐富基層力量的一次探索。”陳俊傑說,“我希望能爲村民們打造‘服務型村委’,讓村民不斷感受到村委服務的新變化。”
日常工作中,陳俊傑不僅是受村民信賴的“陳書記”,也是“陳代表”。作爲市、區、鎮三級人大代表,他細心觀察村民的實際生活,記錄亟待解決的問題,提出涉及道路交通、基礎建設、民生項目等40條建議。
近年來,“陳代表”解決了不少“老大難”問題。對紫雲巷油污外溢的情況,他第一時間反映至擔杆鎮人大,推動紫雲巷隔油池及污水管網完善提升工程。“建了新隔油池,排污管道不堵了,再也聞不到臭味了!”紫雲巷居民李阿姨高興地說。
向海問路
在星羅棋佈的萬山羣島中,外伶仃島風格獨特。因其遠離都市,人煙稀少,秀麗的自然風光得以受到完好的保護。
誠然,“碧海銀灘”也是“金山銀山”。海島旅遊市場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目光,但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闖出一片天,還需要強有力的統籌與規劃。
傳Tiktok、YouTube及Meta將擴大印尼電子商務市場
作爲“一村之長”,陳俊傑也擔負着爲村集體經濟強筋壯骨、拓寬村民致富路的重任。
新村原村址廟灣島因海底佈滿稀有的紅珊瑚羣,也被譽爲“夢幻之島”。2006年,珠海市首個珊瑚自然保護區——廟灣珊瑚市級自然保護區正式設立,其附近海域不能隨意開發,提高村集體收入只能另尋他路。
此前,新村存在村民分散、產業單一等問題,陳俊傑意識到要改變現狀,就必須壯大產業。“要盤活原有資產,再整合、拓展全鎮三條村的資源,避免惡性競爭,讓資金利用更有效。”
2020年7月,陳俊傑推動成立了珠海市聯盈休閒漁業發展有限公司。該公司由擔杆鎮下轄的外伶仃村、新村、擔杆村共同出資,主要做旅遊開發運營、休閒漁業觀光、住宿餐飲等業務。
該公司的成立不僅促進了村民增收和就業,更壯大了村集體經濟,加快了休閒漁業的發展。數據顯示,2020年至今,新村村集體年均綜合收入約爲150萬元,村民分紅、養老保障資金等較以前翻了一番。
在海島工作,不會一直平平穩穩,也會遇到一些危險緊急情況。2018年某日,夜色正濃,陳俊傑接到村民舉報,有偷盜者正在村裡發包的灘塗地偷海鮮。陳俊傑馬上聯繫村應急分隊的5名隊員乘上快艇,循着光亮去圍堵偷盜者。對方的船隻一直不肯停下,強行截停成了唯一辦法。
“頂上去!截停他們!”冒着風險,陳俊傑指揮快艇直接“騎”上對方的船,終於將其逼停,將他們盜取的幾百斤海膽成功截下。“說不害怕是假的,但是這是村民的集體利益,我們必須守護好。”
築巢引雁
海島上最缺什麼?是淡水,還是電?陳俊傑思索片刻,“最缺的還是人才。”
如今,鄉村空心化已成爲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,在海島也不例外——海島上的年輕人屈指可數,像蒲公英的種子一般散落在外面的世界。
美景如畫也需配套支撐。近年來,外伶仃島的基礎設施逐步完善,特別是在2015年,外伶仃島啓動了美麗新漁村改造建設工程,拆除舊房屋,高標準建設住宅區。而今,漁村面貌煥然一新。
另一方面,海島的發展也爲年輕人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,這對“歸雁還巢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“海島還是有很多發展機會的,包括旅遊業、休閒漁業,只是年輕人在外不瞭解,需要交流和引導。”陳俊傑說。
這些年,陳俊傑用自身經歷現身說法,帶領新村實施“歸雁計劃”,他逐個排查18歲至35歲的村戶籍青年,在微信上成立“新村青年聯繫羣”,提供村、鎮的就業政策及崗位信息。在這個微信羣中,新村的年輕力量已經突破50人,其中已有5名“歸雁”回到海島工作。
“歸雁計劃”的實施讓海島年輕人團結在一起,各級組織部門安排的年輕選調生、政府駐村幹部等也爲漁村的基層工作帶來新的工作方法,村裡的後備生力軍正在不斷壯大。
今年29歲的陳苑彤是新村本地人,目前是村裡的後備幹部,任村委會主任助理。出生後不久,她就跟着家人去了中山生活。2018年,陳苑彤看着海島這些年越變越好,鼓起勇氣決定回到家鄉闖一闖。
“在村裡工作,很多時候面對的都是認識的人甚至是親戚。我剛來的時候,傑哥就告訴過我,做人一定要公平公正,不能有私心。”陳苑彤說。
再次回到海島,周圍人總是對陳苑彤說,“在島上工作要耐得住寂寞。”好在島上的年輕人也多了起來,來民宿餐飲店打工的、在政府單位上班的……平時在單位食堂,年輕人會聚在一起聊聊天,晚上還會約着一起在海邊散步。回島的這幾年,陳苑彤也交了不少同齡朋友。
輪船緩緩駛向外伶仃島,靠岸後,人們陸陸續續下船。越來越多年輕人來這座小島是爲了工作生活,而不僅僅是短暫的停留。有了年輕人的加入,外伶仃島不再伶仃。